3月4日,2022年全国两会大幕正式拉开。会议虽已结束,热度持续不减。关于两会的点点滴滴成为大家关注转发、讨论交流的高频话题。在经历了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3个年头之后,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,2022年全国两会承载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期待,注定会被烙上不平凡的印记。
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
1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长5.5%左右
2、中国国内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,城镇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.5%以内
3、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左右
4、国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
5、进出口保稳提质,国际收支基本平衡
6、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
7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
8、能耗强度目标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期内统筹考核,并留有适当弹性,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
政府主要工作任务
一、宏观经济
2022年赤字率拟按2.8%左右安排,相对于去年再降低0.4%
2022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.9%,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。
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.5万亿元、规模近9.8万亿元,增长18%、此涨幅为多年来最大增幅。
2022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.65万亿元。
2022年扶持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、新型基础设施、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。
2022年扩大新增贷款规模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。
二、稳市场、保就业
2022年重点推动普惠小微贷款业务明显增长、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。
2022年重点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,减轻中小商户负担。
2022年重点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,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。
2022年重点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。重点支持制造业,全面解决制造业、科研和技术2022年重点实施服务、生态环保、电力燃气、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。预计全年退税2022年减税约2.5万亿元,其中留抵退税约1.5万亿元,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。
2022年重点加强数字政府建设,推动政务数据共享,扩大“跨省通办”范围,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。
三、科技创新
2022年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,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%提高到100%,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。
2022年着力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在资金、人才、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。
2022年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。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,推进5G规模化应用,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,发展智慧城市、数字乡村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,培育壮大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。
四、扩大内需、新型城镇化建设
2022年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,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。
2022年加大社区养老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。
2022年建设重点水利工程、综合立体交通网、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,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,完善防洪排涝设施,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。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。
2022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,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。
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,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,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。
五、农业发展
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、小麦最低收购价,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,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。
2022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,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,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。
2022年加快推进种业振兴,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,提高农机装备水平。
2022年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。
2022年启动乡村建设行动,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,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。
六、生态环境
2022年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,加大重要河湖、海湾污染整治力度,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。
2022年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,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。
2022年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,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,推进钢铁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。
七、民生
2022年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,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。
2022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,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。
2022年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,确保按时足额发放。
2022年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,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,发展普惠托育服务。
2022年坚持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定位,坚持租购并举,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,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,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,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。